石家庄贝特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网站正式开通,欢迎访问本站
 
 

鸭传染性浆膜炎如何防

一、发病特点 本病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但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在常发病的疫群中,一周龄以内的幼鸭很少发病,八周龄以上者亦很少见。本病在感染群中的污染率很高,有时可达90%,死亡率5%—80%不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由于育雏的季节性或常年育雏,则发病季节亦有不同。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通过皮肤伤口感染而发病。恶劣的饲养环境,如育雏密度过火,空气不流通,潮湿,过冷过热以及饲料中缺乏维生素或微量元素和蛋白质水平过低,均易造成发病或发生并发症。
二、临诊症状 除部分急性死亡的不表现任何症状外,多数发病小鸭表现为精神不佳,嗜睡,萎顿,腿软无力,行动迟缓,不愿走动或行动跟不上群,不食或少食。伏卧不起,缩颈或嘴抵地面,两翅下垂,运动失调,痉挛性摇头或点头,尾部轻轻摇摆。眼有浆液性、粘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性分泌物或因分泌物堵塞鼻孔而造成患鸭呼吸困难。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小鸭腹部膨胀。多数病例濒死前出现明显神经症状,呈角弓反张,不久抽搐而死亡。病情一般为1—3天,日龄较大的小鸭(4—7周龄),病情可达1周或1周以上,除表现上述症状外,时有出现头颈歪斜,颈部弯曲,遇有惊扰时不断鸣叫,呈转圈运动或倒退。这样的病便能长期存活,但发育不良、消瘦。
三、剖检病变 病死鸭最明显的肉眼病变是浆膜表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以及由纤维素性渗出物构成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心包液明显增多,心包膜增厚,可见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情较长者,心包膜与外膜发生粘连,难以剥离,渗出物干燥甚至机化、干酪化。肝脏肿大,质地变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表面包盖一层厚薄不等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的纤维性膜,很易剥离。纤维素性气囊炎在胸、腹和颈部气囊最为明显,气囊混浊增厚,可见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甚至与胸腹壁发生粘连。
四、防治措施 1、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特别注意通风、干燥防寒及改善饲养密度,地面育雏时要勤换垫草,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定期对场地、用具及饲槽等进行彻底消毒。2、药物防治是控制发病和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未使用过的药物一般均具有高度敏感。在不同疫区,即使是同一疫区而不同时间流行发生的菌株其药物敏感性也不同,因此在应用药物预防的治疗时应进行药敏试验,根据其敏感性排出有效应用药物顺序和交叉用药的顺序,可提高药物治疗和预防效果。目前常用的抗生素有氟呱酸、环丙沙星、青霉素、头孢唑啉和壮观霉素等。采用氯霉素和土霉素进行防治,用药量按0·04%混于饲料,连续喂3—4天,能有效地控制发病和死亡。3、免疫接种的方法是给一周龄以内的雏鸭注射由不同血清型组合的多价灭活苗或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双联灭活苗,以提高雏鸭对本病的免疫力。在疫群中使用疫苗作紧急预防时,可同时应用抗菌药物,以达到在未产生免疫前能有效地控制流行发生和减少死亡率。

版权所有©石家庄贝特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地址:石家庄市学府路3号
电话:18931984170  邮编:050000
技术支持:新华世纪网       冀ICP备12000074号-4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1903号